天主教會在台灣的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1875年,西班牙道明會士自打狗(今高雄)來到羅厝傳教,開啟了天主教在台灣中部的傳教歷程。在道明會、瑪利諾會與台灣本地司鐸們的共同努力下,天主教會在台灣中彰投地區深深扎根,傳教工作已經超過一個世紀。這段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物,見證了當時的社會歷史脈絡,更承載了教會與地方社區的情感連結。
天主教會在台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荷蘭統治時期。1626年,西班牙人抵達台灣北部,並在大基隆嶼(現基隆和平島,舊名社寮島)建立臺灣第一座教堂「諸聖堂」,成為西班牙傳教士首度在臺傳教之重鎮。然而,1642年荷蘭人佔領北臺灣,這段早期的傳教活動並沒有持續太久。到了19世紀,隨著清政府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和外交往來增加,天主教會再度進入台灣。
1859年,西班牙道明會士抵達打狗(今高雄),建立臨時教堂,1862年新建玫瑰聖母堂,1863年舉行祝聖落成典禮,此為天主教會重返臺灣後之第一座天主教堂,亦是再度開教之起點,逐漸擴展至屏東萬金、臺南、彰化羅厝、嘉義沙崙仔、雲林斗六、臺北蘆洲、大稻埕、淡水等地。道明會士們不僅傳播宗教信仰,還興辦教育、醫療、聖母會、孤兒院等社會服務,奠定了天主教會在臺傳教的堅實基礎,展現出天主是愛的精神與無私、無懼的犧牲奉獻。
1875年受到羅厝庄(今彰化縣埔心鄉羅厝村)居民涂心與親友們的邀請,道明會士來到羅厝,正式展開臺灣中部地區的傳教工作。1914年羅厝天主堂第七任本堂神父馬守仁神父來到臺中市近市街中心處購地興建竹屋作為傳教所,開啟臺中傳教之序章。在道明會、瑪利諾會與台灣本地司鐸們的努力下,教會在台灣中彰投地區深根,創立本地耶穌聖心修女會,建立多所教堂、學校、社區服務機構、醫療、出版事業、電臺傳播、傳教學校、語言中心,不僅在地方上擴展福音的傳播,也為整個地區的宗教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這一段歷史見證了傳教士們在臺灣奉獻的心血,並在多方面的事業中深刻影響了當地社會,並留下豐富的文獻資料與歷史文物,不僅是天主教信仰的象徵,更是天主教會在台灣發展歷程的見證。
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上智文教基金會近年來積極向文化部與各地政府文化局申請教堂文物普查建檔計畫。他們致力於將這些文物完整建檔與保存,確保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得以傳承。基金會不僅進行文物的數位化保存,還編目造冊,為未來建立天主教文物館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些努力不僅有助於保存天主教在台灣的歷史遺產,還能促進公眾對天主教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透過展示和教育活動,基金會希望能夠讓更多人認識到這些文物的價值,並激發大家對歷史文化的興趣 。
現在我們已經累積建立了台中教區三個總鐸區、五間百年教堂等等豐富的文物及歷史資料庫,我們計劃2025年起,將定期舉辦文物巡迴展覽,精選各種珍貴的歷史文物進行展示。每次展覽都會深入講解這些文物背後的宗教意涵,讓大家不僅能看到它們的美麗,更能了解它們所代表的深厚文化和歷史價值。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展覽,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進而激發大家對於保護和珍惜這些遺產的熱情。快來參加我們的文物巡迴展覽,和我們一起探索天主教文化的奇妙世界吧!